皖南事变的前奏:毛泽东和蒋中正的战略博弈

发布日期:2025-02-04 18:28    点击次数:155

抗日时期,国共双方平时小打小闹,相互之间有点摩擦,这都能理解,毕竟国共双方之间的仇怨大家心里都有数。

然而皖南事变这事闹得太大,国军七个师将近八万多人,当着全国老百姓的面,就在小鬼子的眼皮子前,围着新四军的一万左右的主力打。

新四军采取四面突围的方式,才跑出来一千多人,其他战士都牺牲了,就连项英、周子昆、袁国平这些主要领导都死了,可见战事之惨烈。

事变发生时,又赶上了国际形势突变,苏联、英美这些强国都十分关注这件事,都想通过这次事变做点文章。

事闹大后,国共双方又在舆论战场上,打得不可开交

皖南事变从根子上来说,是国共双方争抢发展空间的结果。

老蒋当年背叛革命,搞偷袭,动用军队大肆捕杀革命党,让教员明白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,此后双方各拉起一支队伍,血拼了十年。

直到侵华日军成为威胁民族生存的主要问题,国共双方才进行了第二次合作,达成一致抗日的共识。

这次携手是既合作也斗争,毕竟大家都不是小孩子了,说给外人听的场面话可以说的好听,但落实到具体的事上都各有所图,一个想借助合作吞掉对方,一个想通过抗战壮大自己。

对于彼此的小九九,双方心里都跟明镜似的。

多年后,老蒋躺在摇椅上望着大陆回忆往事时,非常懊悔,言称自己大意了,“自信太过”。

自信什么呢?

自信自己可以在合作中,轻而易举的就将红军瓦解,而且老蒋自信到,直接跟前来洽谈红军改编八路军的周恩来交底:

“我的责任是将共产党合并国民党成一个组织...此事乃我的生死问题,此目的如达不到,我死了心也不安,抗战胜利了也没有什么意义。”

我们听了之后,也只能笑笑,蒋先生您随意,咱们各显神通,鹿死谁手还得在战场上见分晓。

当时有战略,此地军百万。

老蒋做梦都没有想到, 延安方面太狠了,部队从抗战前的5万之众,仅用了三年就发展到了50万人。

这速度,不要说老蒋了,谁看了都得害怕。

八路军在华北的抗日根据地,跟雨后春笋一样,国军一退,就一股脑都冒出来了,气得老蒋破口大骂,说前线的都是一群饭桶,“国民党失地,日本与延安分地”、“本党统治之土地,将一失而不易复得”。

老蒋简单算了一笔账后,更担忧了。

老蒋推算,八路军三年就从5万发展到了50万,要是再给延安一两年,那岂不是有一百多万部队了,到时我蒋某人还玩啥,“再一两年定不止一百万,那时还有国民党活路。”

技不如人,那就搞偷袭,这套蒋委员长最熟,用起来得心应手。

老蒋开始给华北的国军下命令,要求前线部队搞摩擦,要想尽办法压制八路军的发展空间。

华北的国军将领们,为了讨蒋委员长的欢心,各种损招都用上了,今天笑脸相迎说想学八路军的游击战法,刚拿到武功秘籍,立马就想来一个欺师灭祖。昨天还在拉家常,今天就给你来一个偷袭。

然而这个时候的八路军,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吴下阿蒙了,气候已成,哪有这么好压制。

老蒋在华北不仅没有压制住八路军的发展,最后一算账,反而吃亏了。

八路军则是一点都不耽搁,当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后,延安方面直接将刘少奇的北方局书记身份,升级为中原局书记。

含义很清楚,就是既华北之后,让刘少奇继续打开华中的局面,将黄河南北连成一片,顺带将王明挤下去。

老蒋一看这哪行啊,必须得阻止。

八路军在华北铺开了,是压不住了,但新四军还没有铺开,老蒋就开始将注意力放在了新四军身上。

说起来,新四军其实也挺不容易的。

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,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开启了长征,当时大部队走的时候,还留了一支小部队在南方八省打游击,主要负责人是项英和陈毅。

那个时候被留下来打游击,基本上就是死中求活。

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,项英和陈毅负责的南方八省的工农红军游击队,改编为新四军。

新四军所在的南方八省是中国最繁华的地区,是国军的腹地,当时新四军改编的时候,老蒋就想直接派一个国军大员去当军长,直接收编了。

延安坚决不答应,新四军是延安在南方为数不多的军队,以后是能派上大用场的,但延安派去的军长,老蒋也不同意,双方就僵持住了。

闹到最后,找到了叶挺这个跟国共双方都有交情的人,来当新四军的军长。

高手下棋就是走一步看五步,抗日战争才刚开始,双方就已经为抗日战争结束后的战争作布局了。

叶挺当军长看起来是一手平局,其实延安略胜一筹,通过适当的让步,成功将新四军留在了南方。

但从另一方面来看,新四军从改编完成之日起,处境就很危险,部队被国军和日伪军分割成好几部分,几个纵队散落于大江南北,连不成片。

新四军长江以南的部分挂在顾祝同的第三战区下面,长江以北的部队则受李宗仁的第五战区节制,既要面对日军、伪军,还得小心翼翼跟国军维护好关系,处境要比陕北的八路军复杂很多。

就好似老猫枕咸鱼睡觉,半夜忍不住就会咬你一口。

鬼子进攻比较猛的时候,双方相安无事,还时常互帮互助,因为打小鬼子很给力,新四军还多次获得第三战区和第五战区签发的嘉奖令。

结果当中日正面战场趋于“缓和”后,小甜甜就改称牛夫人了。

1939年初,正经人老蒋就在日记里写到:“ 目前急患不在敌寇,第一在共党之到处发展,其次则在沦陷区游击队之纷乱。”

老实讲,这个时候不管蒋委员长发多少牢骚,点评的多到位,都已经晚了。

当年的西安事变,是老蒋解决红军威胁的唯一机会。

然而蒋委员长当时十分自信,根本不将红军这几万人放在眼里,选择了一条利益最大化的路,里子和面子都想要的结果,就是鸡飞蛋打。

老蒋说自己太自信了,其实是照顾面子的场面话,实际上就是棋力不如教员,大局观没有教员厉害,在战略层面被压制了。

今天再回过头来看,当年红军为了博得一线生机,教员苦心经营忍辱负重,自嘲自己是:“买空卖空”。

面对九死一生的局势,教员沉着冷静,充分利用信息不对称这一优势,拉拢了张学良的东北军。

随后西安事变爆发,王明回国,六届六中全会召开,再到八路军在华北打开局面,逆风翻盘,起死回生。

从布局到实施,草蛇灰线,伏脉千里。

彼时,在南方活动的新四军,随时可能成为一根插口国军胸口的匕首,国军为了消除新四军这个隐患,有两种方法可以用:

第一种是直接包围吃掉。这种法子比较保险,但对执行力是个考验,稍不留神,身处皖南的项英就可能带着新四军躲进背后的大山里,到时打起了游击战,反而更愁人。

第二种是将新四军赶出自己的腹地,赶到长江以北去。但当时一旦将新四军都弄到长江以北,那新四军就会在华中发展,反而让华北的八路军和华中的新四军连成一片了。小日本还没赶跑,国共就隐隐形成了划江而治的局势了,这更是老蒋不愿意看到的。

思来想去,老蒋还是决定采取第一种办法,先围起来,再择时吃掉。

此后,新四军的日子就不太好过了,嘉奖令也不发了,还时常找新四军的麻烦,军费也找借口停发,过冬的棉服被扣着,枪支弹药也要靠自己解决。

国军打得注意就是把新四军先饿成瘦子,还怎么可能给新四军发物资,减弱新四军的战斗力后,下一步就是把新四军各部分都赶进国军的包围圈里,切断新四军和八路军的联系。

一旦达成目的,那国军想啥时候吃掉新四军,就啥时候吃。

虽然我们可以调侃老蒋,但还是得承认老蒋是有战略能力的。

老蒋谋划好了如何对付新四军,还经常指示部队在华北跟八路军搞摩擦,可是老蒋还是很注意分寸的,不会直接撕破统一战线。

毕竟老蒋还想从苏联那里领武器弹药呢,搞得太过分,就领不到工资了,同时也不好对自己的大老板英美交待。所以一直控制着尺度,只搞小事,不搞大事。

1939年9月1日,德国闪击波兰,国际形势突变。

能在乱世混出头的人物,都是人精,而人精都有一个共同点,外界一旦发生什么事,绝不会跟普通人一样掺和进去辩个输赢,立马就会想到这件事,对自己是有利,还是不利。

狠人的注意力全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,因为狠人只想赢,对辩个输赢根本没有兴趣。

老蒋认为苏联这个时候的注意力都在欧洲,远东这一块,还得依仗着自己拖住日本,所以胆气一足,虎躯一震,立马就开始加大摩擦力度,要对新四军动手。

狠人不仅敏锐,执行力还强,说干就干。

1939年9月初,老蒋立即下命令,要求所有长江以北的新四军部队悉数开回江南。

新四军自然不答应,我自己打下来的根据地,凭啥还回去。

老蒋也没有想着一道命令就能让新四军就范,其实在命令发布之时,老蒋就开始调整部队,抽出重兵从安徽东部向江北的新四军靠过来,挤压新四军的活动空间,施加压力。

11月,叶剑英和董必武紧急向延安通电,国军这伙人要对江北的新四军动手,情况万分火急,新四军“处在极其困难的环境”,请立即给予指示。

老蒋善于利用国际局势,但教员也不是吃素的。

纳粹德国在欧洲动手了,一方面让苏联加紧了对华援助,另一方面也削弱了英美等国对亚洲的影响。欧洲局势的不稳定,反而让苏联、英美需要中国战场继续打下去,会给援助、想办法让老蒋拖住日本。

教员据此判断,虽然老蒋在国际上的身价暴涨,会让他变得更猖狂,加紧对延安部队的打压,但同时老蒋更不敢投降。

这个时候,我们要是激烈反抗的话,老蒋是不敢撕破统一战线的。换句话说,谁都不是吓大的,不服就干。

玩得就是心跳,玩得就是对局势的判断。

看清局势后,延安发来命令,江北的新四军不仅不用听老蒋的命令退到江南,反而要从江南多调部队到江北来稳固地盘。

1939年11月,教员在延安给刘少奇发电:“整个江北的新四军应从安庆、合肥、怀远、永城、夏邑线起, 广泛猛烈的向东发展, 一直发展到海边去, 不到海边决不停止。”

看这语气多么强硬,老蒋还想把新四军调离江北一举围剿呢。

我们不仅不调离,还在江北猛烈的发展,不看到星辰大海,决不停止我们的脚步!

1939年12月,中央命令新四军:“皖南方面抽一部分干部, 要武装过江北, 发展和巩固津浦南段地区。陈毅方面, 抽有力部队过江, 发展扬州以东地区。”

教员怕项英等人看不清局势,依旧束手束脚,又来了一条电令:“凡遇军事进攻, 准备在有理又有利的条件下坚决反抗之,绝不轻言退让。”

新四军不是从成立之日起,就被国军捆住了手脚吗?

干脆,就趁着这次机会,一举跳出伸不开拳脚的江南地区,直接跑到江北发展,然后再派八路军主力南下,在华中地区,来一个八路军、新四军大会师。

从全国的局势来看,教员明显是想放弃新四军继续向南发展的战略,改为向东前进,向北发展的战略,意图将整个根据地都连成一片。

1940年1月19 日,在延安发给新四军的《新四军发展方针》中点出了这一战略设想: “假若前途是国共划界而治, 则我们宜向北, 以求与蒋隔江而治。”

这里给出还只是一种设想,距离现实还有较远的距离。

此时新四军的部队,分成了三块,一小块在江北,主要是叶飞和张道庸(陶勇)的部队,这部分力量最小。

陈毅和粟裕带着一部分人马,在江苏南部围绕茅山抗日根据地发展,这部分力量中等。

而项英和叶挺则带着新四军的主力和军部,总共一万多人,驻扎在皖南,也就是安徽泾县的云岭村。

三个部分靠着陈毅的苏南部队连成一条线,互相守望。请大家记住这一位置情况,对我们理解皖南事变有很大的帮助。

当延安开始对新四军的发展做出各种布置时,老蒋也在加紧包围线。

1940年3月22 日, 国民党军令部制订《剿办淮河流域及陇海路东段以南附近地区非法活动之异党指导方案》,主要内容为:

“以李品仙、韩德勤各集团之一部, 进出于淮南路以东及洪泽湖以南地区, 以李仙洲军( 附骑兵一师) 与韩德勤部之一部, 进出于淮河以北地区, 将该地区内非法活动之异党压迫于大江以南, 或相机剿灭之。务须截断新四军与十八集团军南北连系。”

趁着国际局势混乱,老蒋要直接掀桌子了。

面对老蒋的军事压迫,延安也开始布置。

3月29日, 毛泽东、王稼祥致电刘少奇、项英等:

“华中之皖北、淮北、苏北成为顽方必争之地, 目的在隔断我八路军、新四军之联络, 陷新四军于危境。

陈毅部队立即应当向苏北发展。

军部及皖南部队应预先有所准备 , 向苏南陈支队靠拢, 再向苏北转移。”

给新四军下完命令后,因为怕新四军实力不够,延安又给八路军下达了命令,让八路军快速抽调兵力向南发展,汇合新四军一起开辟华中根据地。

而且规定了要在命令下达一个月内,一个主力团先到达安徽东部,二个月内八路军115师344旅要到达淮河区域,随后三个月内要组织力量到达苏北扬州附近。

到这里,教员等人有关发展华中地区,让新四军往江北转移发展重心的战略思想是很清晰的。

因为新四军在南方待着,根本没有发展空间,除非新四军现在就撕破统一战线,跑到国军的活动范围,在黄山、天目山一带打游击,但这是抗日战争结束之后才能干的事。

共产党手底下就八路军和新四军这两支武装,八路军已经在华北打开局面了,教员等人肯定也想让新四军在华中敌占区,复制八路军的发展路径,也壮大起来。

当年,小鬼子一来,国军跑得比兔子都快,国军一跑,国民党地方政府的这帮人也收拾细软望风而逃,而八路军却跟看到了宝一样,不要命的往前冲。

国共双方都在火急火燎的赶路,方向却相反,路上撞见了,都觉得对方是傻X。

八路军在华北政权的真空期依靠先前的积累,真一口吃成了胖子。

国军丢下的地盘,精华部分被小鬼子占了,广大的农村地区却被八路军占了。有关八路军是如何办到的,我们在党史89已经详细说过了。

事后老蒋懊悔的不行,恨不得扇自己的嘴巴子,但木已成舟,后悔也没有用了。

八路军抗战三年,在华北敌后战场越挫越勇,多了几十万部队,新四军却没能完成这一壮举,到皖南事变前后,江南江北的新四军加一起也才两万多人。

教员这边都开始设想划江而治了,结果新四军还在原地打转,心里不着急是假的。

时间就是金钱,现在多浪费一点发展时间,以后就得拿命来换。

新四军那点部队,根本不够在华中地区干大事,教员三番五次的跟项英、陈毅等人说,要放开手干,猛烈的发展。还额外派了八路军主力部队来支援新四军的发展。

结果呢?

结果新四军的主要领导干部,项英和陈毅不仅不同意,反而都跟中央说,目前还是待在江南比较好,甚至问中央:能否把江北的部队也调回来一点,加强江南的力量?

皖南事变从这里就开始变得复杂起来,皖南事变的悲剧,外界的因素是比较清晰明了的,内部的因素却很复杂。

项英为什么迟迟没有率部北移,他一直窝在皖南是何意图?

为什么延安一开始让项英快点北移,后来又让项英拖上一二个月?

为什么老蒋一开始下命令让江北部队南移,最后又让江南部队北移?

皖南事变发生时,为何项英离队又归队?

很多问题都隔着一层面纱,让人看不清楚看不透。

这里面的情况看起来很复杂,其实并不复杂,复杂的是有些人死了,有些人还活着,导致有些话可以直接说,有些话不能直接说,再加上研究者们搞双标,讲一半藏一半,就把事情搞得复杂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