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碧武:与时间赛跑的人

发布日期:2025-01-22 17:25    点击次数:55

转自:民政微语

川西高原的海拔,让西昌的阳光如张狂少年,肆意泼洒着金黄色,楼梯间变得明晃晃。他身着夹克衫、收口运动裤和运动鞋,腾、腾、腾!几步就上了一层楼。从事民政工作18年来,他一直在与时间赛跑,知天命之年依旧矫健干练。他就是全国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、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杨碧武。

群众的含义

2006年5月,杨碧武调入凉山州民政局。他出生在凉山州宁南县,在松新镇工作了10年,担任镇团委书记、副镇长。由于长期与群众打交道,所以对民政工作带着向往。

凉山州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地带,境内有12条断裂带,且为亚热带季风气候,夏季降水集中,地震、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。2008年8月30日,会理县(2021年撤县设市)发生6.1级地震,杨碧武参与救灾工作,组织协调救灾物资。帐篷不够,晚上12点,我们接到通知,需要20多万米彩条布,第二天早上9点就要备好,采购组连夜联系门店购买。在抗震救灾期间,他和同事组织调运并发放救灾物资,共计发放帐篷24300多顶,彩条布27万多米,棉被1万多床,衣服6万余件,以及消毒水、水果等物品,解决了受灾群众吃、穿、住等困难。

展开剩余81%

进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,杨碧武一边学习吃透相关政策,一边与县民政局工作人员深入最基层。白天,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头,深入灾区统计核实受灾群众倒损情况,并一一建立相关台帐;晚上,和大家在灯光下探讨灾后重建工作,直到深夜……这样一个多月连续作战,恢复重建工作得以顺利推进、圆满完成。

现在,当他再次来到会理,看到曾经的满目疮痍之地焕发出新的生机,不停感叹:那高大结实的住房、那宽阔平坦的道路、那群众发自内心的幸福笑脸,无不给你耳目一新的感觉,无不使你内心感到巨大的震撼!

从事救灾的那些年,杨碧武参与了2008年5.12汶川特大地震、2012年喜德县8.31特大洪水等重特大自然灾害的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,全力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。

群众在杨碧武心中有了更深刻的含义。碰到泥石流,受灾群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房屋被冲毁、牲畜被卷走、多年的积累被毁于一旦,连生活的痕迹都被抹去,欲哭无泪。吃穿住都没了,他们需要政府的帮助。灾后重建家园时,他们调整心情,自力更生,重新投入生活,他们的坚韧更值得敬佩。群众,他们需要帮助更值得敬佩;他们代表了力量和智慧,代表了团结和奋进。

兜底保障28.8万人脱贫

现在,杨碧武办公室的墙上依旧挂着一块白板:凉山州脱贫攻坚兜底保障作战图。这既是纪念,纪念那段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的战斗岁月;更是激励,激励那些心怀让困难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愿景的民政人。

凉山州,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,是一步跨千年的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直过区,也曾是全国集中深度贫困地区之一,这里曾有11个国家级深度贫困县、2072个贫困村、105万建档立卡贫困户。

2018年2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凉山州考察调研时曾指出:社会主义就是要令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,人民的美好生活,一个民族、一个家庭、一个人都不能少。

作为社会救助科负责人,杨碧武一直在思考:如何牵头落实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工作。探索出路,首先要找原因。一方面,收入核实不精准客观存在。家庭经济状况核查主要依靠入户调查、邻里访问、信件索取、信息核对等方式进行,由于反映信息主观化、部门数据壁垒等因素,导致收入核实不精准,有些基层工作人员对政策的掌握也存在偏差。另一方面,凉山州救助对象和内容量大面广,基层民政服务力量薄弱。

出路在哪里?出路只能在基层找。于是,杨碧武带领同事们深入全州17个县(市)100多个村进行调查研究,提出农村低保通过分档补差提供救助的工作办法。我们分析了困难群众家庭获取收入方式,除部分依靠务工外,大多靠种植业、养殖业等最原始方式获取收入;结合收入、困难因素,充分考虑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和劳动能力情况,最终确定为6个档,分别以低保标准的25%、40%、55%、70%、85%、100%,对困难群众实施救助补助。对六档工作标准,基层工作人员很满意,一看就懂,用来统一分类标准和精准指导救助非常实用,提高了工作效率。困难群众也很满意,我和邻居家情况差不多,都在一档,感觉更公平。最终,凉山州通过救助兜底保障使28.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。

保障和改善民生,没有终点,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。脱贫后,如何防止规模性返贫,做到应保尽保?这一课题再次摆到杨碧武面前。他狠抓低收入人口监测预警和帮扶工作,在山高谷深的凉山,发挥铁脚板的作用尤其重要。

长期与基层群众打交道使杨碧武明白:越是在条件艰难的偏远地区,越要提升基层工作效率。基层群众面临的困难,需要我们及时介入解决。要真正做到无死角、全覆盖准确发现这些困难,就必须让不同部门、各层级通力协作、高效配合。他梳理救助工作流程后,提出州—县—乡—村—组五级网格化管理。

现在,凉山州建起了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,带动多部门、多层级力量联动起来,通过高频次、大范围的入户走访,更加精准地了解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生活难题,以便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救助。在凉山,58.93万名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,83.3万低收入人口纳入动态监测。

这是我们最大的价值

如何让宏观政策细化为适合凉山实际的标准、流程,并得以贯彻落实,是杨碧武一直思考的问题。

近期,民政部出台《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办法》。杨碧武认为,刚性支出费用的界定是个难题。居民家庭状况的多样性,决定了生活支出方面费用计算比较困难,不排除提供虚假信息的情况。此外,在教育方面,区域教育发展、投入不平衡,也导致在同一地区不同学校,部分隐形的教育收费难以认定。如何解决?他提出:在程序方面,需要制定更统一、细致的刚性支出核算方式;在资源方面,需要加大社会救助资金投入,加大社会力量的支持;在工作力量方面,加强对基层业务人员的政策培训和工作督促指导。同时,认真落实好‘单人保’、临时救助、专项救助政策,及时从源头改善支出型困难群众生活现状。

当记者问及凉山州的社会救助有何真实性时,杨碧武说:凉山州社会救助工作量大,基层工作力量还需要加强。有时,看到别人搞创新,我们也想搞,确实会觉得力所不及,就鼓励条件比较好的县先做起来。我们的救助对象不少是少数民族群众,非常淳朴,把我们拉到家里火盆旁,拿出最好的东西招待。

现在,杨碧武已从事民政工作18年。18年里,他一直在与时间赛跑:快一点,让更多受灾群众的生活得到保障;快一点,让更多困难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。民政给了我一个为民办事的舞台,让需要帮助的群众生活得到保障,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最大价值!

?

?来源:《中国民政》杂志

发布于:山东省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